七星号

栏目分类:
返回
快速导航关闭
当前搜索
当前分类
热门搜索
七星号 > 翻译 > 中译英 > 正文

(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)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简单

作者:用户投稿 发布时间:2024-10-22 16:35:56 阅读次数:

(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)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简单

对伪心理学说不

什么是心理学?色彩星座、催眠读心、潜能开发、心理操纵、成功学等等,这些东西是心理学吗?心理学是否等同于弗洛伊德?是否等同于心灵鸡汤、人生哲理?这些问题,都能在本书中找到答案。

《和伪心理学说不》的作者是声名卓著的加拿大心理学家——斯坦诺维奇。这本书被全球

300 多所心理学高等教育机构采用,书名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《与众不同的心理学》。

与常见的心理学入门教材不同,它并没有系统性地全面介绍心理学的各类知识,也不涉及技术化较强的统计学、实验设计、心理测量,而是专注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。这本书只教你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与方法,让你更容易判断什么是真,什么是假,更好地理解心理学。

心理学为什么与众不同?这是因为这门学科最容易被人误会,也最容易被专家、媒体、机构、骗子滥用。心理学研究的是与人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,也是最关心和最熟悉的问题,比如: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?人为什么要自杀?意念能不能被植入梦中等等。

越是关心与熟悉的问题,就越容易被人利用。因此,大众媒体与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关于潜能提升啊,性格与色彩啊,星座分析啊,读心术啊等话题,还有那些伪大师、伪专家们。这些伪专家们打着心理学家的旗号从中渔利。

心理学不是玄学,也并不神秘,而是一门科学。心理学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科学标准,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价值。接下来,让我们带着敏锐的好奇心,带着探索新知的审慎,带着到底什么才是心理学的疑问,跟随作者的思绪抽丝剥茧,化繁就简,揭开心理学神奇的面纱。

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之前,我们先来看看,在公众眼里,心理学是什么样的?事实上, 心理学在目前公众眼里的形象并不是十分正面,心理学研究结果也常常被大众批评。

有一项调查分析,超过一半的受调人群是不信任心理学的。公众对心理学的认知也存在偏差。这种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
1、心理学被夸大到万能化。

很多人认为,学好了心理学就能读心、能算命等等,这是一种误解。实际上,这种超心灵体验并不在心理学研究之列。

2、心理学被神秘化和曲解化

很多学心理学的人会被经常问到,你会解梦吗?会催眠吗?这些提问意味着另一种对心理学的曲解。在普通大众眼中,可能觉得心理学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,或者就是心理咨询。

实际上,弗洛伊德的研究一直备受争论,而且在心理学科只占极小的一部分。弗洛伊德的问题在于他的数据不足以支撑他的理论。而心理学的特性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行为的理解。

3、心理学是不可实证的科学。

这种观点在一些伪专家的论述中常常能见到。比如激发潜在心灵能量,第六感觉等等,这些词语和现象都是无法被观察而实际测量的。但往往这些说法,还特别受普罗大众的欢迎。

前面我们说了这么多对心理学的误解和曲解,那么,真正的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呢?

心理学是有关行为的,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。心理学中有关行为的结论都有科学依据,心理学的应用都源于科学方法,并经过科学方法的检验。

现代心理学具有松散性。具体来说,构成心理学的不是一套宏大的理论,而是许多不同的理论,每个理论仅能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。比如,在美国心理协会下设的分支机构有 54 个, 每个分支下面又有非常多的子分支。我们经常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,仅仅只是其中一个非常细小的分支。

科学有紧密相连的三个核心特征:

1、系统的实证主义;2、产生大家共有的公开知识;3、实证性的、可解决的问题。

什么是系统的实证主义?

实证,意思就是基于观察实践。也就是说,科学家是通过探究世界来发现世界的。在你看来, 现在这可能是个不争的事实。但在那个拒绝使用望远镜的年代,在很久以前,人们一直以为知识只有通过冥想或者从权威那里得到。

比如,在伽利略以前,有一位学者就宣传人有七窍,因此,天上就有七个星星。今天我们嘲笑古人的愚昧,都是事后诸葛亮。

当然,单一的实征主义是不够的,必须是系统的。单一的、非结构的观察不会发现科学知识。例如,从起床到就寝的整日记录,虽然这是大量的事实,但并不会加深你对世界的认识。科学的观察通常是为了检验理论:它是想透过测试各种不同的说法,来理解我们的世界,去支持一些结论,否定另一写结论。

再来谈一谈,什么是共有的知识?

共有的知识有两个特点,一是重验性,二是同行评审。重验性的意思是能够进行重复验证。同行评审的意思是,这个结论或者研究发现必须经过多个科学家的评审,才能发表。一般伪科学通常不通过科学出版物来发表,而是通过媒体直接公布。比如,受大众欢迎的色彩性格学,就不是共有知识,而是一种伪科学。

最后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实证性的、可解决的问题。

也就是说,科学家所解决的问题是指:那些能用现有的实证技术找到答案的问题。一些玄学或者神学问题,不在科学探讨的问题之内。

比如吧,人性本善还是本恶?生命的意义是什么?这些都不是可实证的问题。再比如,这个宇宙存在神灵吗?也不是可实证解决的问题。

科学的进展通常是通过提出理论假说开始,由此推展出预测,再经实验来验证,到最后根据实验修正理论。

这里可能会有一个误解,我们说科学家只关注可以用实证方式解决的问题,并非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可以被划分为可解决和不可解决的。

现在不可以解决的,随着理论和实证技术的发展,有一天会可以解决。

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句名言: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,却只有短暂的历史。说心理学古老,是因为自人类有了意识以来,就从未停止对自身问题的探索。说心理学年轻,是因为现代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,至今不过短短 130 年。

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,因而经常会与世俗智慧相冲突。了解这种冲突,有助于我们理解: 为什么有人反对将心理学视为一门科学,并对心理学持敌意态度。

千百年来,人类总喜欢总结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为人处世的准则,这些总结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谚语。这些谚语是人类的整体智慧,为我们怎样对待自己,或者对待他人的看法,提供了评判的标准。

对于普通民众来说,最喜欢的就是,用这些民间谚语来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与心理。然而, 这些常识或者世俗的智慧,往往是自相矛盾的,是不可证伪的。

比如“三思而后行”与“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”;“小别胜新婚”与“眼不见心不烦”;再比如“欲速则不达”与“兵贵神速”;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”与“三个和尚没水喝”;

再再比如,“安全第一”与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”;“今天的事情今天做”与“车到山前必有路”。

无论发生什么事,这些民间谚语就会被抬出来解释一番。难怪我们都认为,自己是判断人类行为或个性的高手。然而,人们倾向于认为两个矛盾的谚语都是对的。人们爱用它们,就是因为它们难以驳倒。

不过,问题在于,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人们对于这些固有的常识、文化信念往往是错误的。比如吧,我们经常听说的俗语“熟得早、衰得快”,也就是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”的道理,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,发现这个俗语表明的事实并不准确。

我们先来谈第一个问题:可证伪性。前面我们提到:科学家提到的可检验的理论,是有可能被证伪的。那么,这个可证伪是什么意思呢?

可证伪性,又称可反证性、可否证性,也就是这些结论必须容许逻辑上的反例的存在。我们来看一个例子:“太阳从东边升起”——这个结论可以被证明是假的,只要我们找到一次太阳不是从东边升起的情况,就可以证明该结论是错的了。但是,事实上,这个结论并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,那就说明这个结论是科学的。

再比如,我们常说的:天下乌鸦一般黑。乌鸦都是黑的,但是,也许有一天,在巴西热带雨林的部落中发现有只乌鸦它是黄色的,那么“天下乌鸦一般黑” 这个命题就被证伪了。这个命题就是可证伪的。也就是说,这个俗语的事实是不准确的。

再来看几个不可证伪的实例:比如,只要诚心足够,就能起到作用。再比如,你只要爱我, 我不用说你就能懂我。这些话都不可证伪。

可证伪在某些领域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。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,并且和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,那么,它就是无用的。心理学里一直充斥着不可证伪的理论,这也正是心理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。

关于可证伪性就先谈到这儿,想深度研究的朋友,可以看卡尔·波普尔的著作《猜想与反驳》,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操作主义。

科学进步的关键在于接受操作主义,而不是本质主义。

科学的心理学不试图回答本质主义的终极问题,而是将概念建立在可观测的现象基础之上。比如,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什么?生活的意义是什么?这些都是终极问题,无法用科学来证伪。本质主义者过于关注术语、概念、或者定义。而操作主义者立足于可观测事件,或者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,通过一系列操作,去作科学定义。

这些概念非常难懂,这样,我们通过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操作主义。

比如,关于智力这个词,我们个人的理解就是,聪明不聪明。对于操作主义者来说,则是通过智力量表测量对象所处的智商维度。

再比如,关于焦虑,个人定义的话,就是感觉不好,或者不舒服。而对于操作主义者来说, 是通过问卷和生理指标测量可重复个体,再进行比较。

再看一个曲解比较多的例子,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,“相对论”一词公众都理解为“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”,而事实上,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寻找物理现象的恒定属性,起初命名为 “恒定论”。

理解操作性定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心理学。因为在心理学理论中,很多概念都被媒体或者大众所曲解与误解了,而不是采用操作主义者的概念。

这种误解,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预设偏见。由于心理学使用一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词语, 如智力和焦虑,许多人对于这些术语的含义有着预设的想法,因此往往意识不到,对这些术

语进行操作性定义的必要性。第一个因素是个案研究。

个案可以为研究寻找有趣的现象和关键的变量,但不能用于对理论的检验。这个比较好理解, 比如,我们不能因为看见一个天鹅是黑色的,就得出结论说,所有的天鹅都是黑色的。

第二个因素是见证叙述。

见证叙述为伪科学、伪心理学大开方便之门。举一个例子,在某些减肥药的广告中,经常有一个胖子,吃了药后变得特别瘦,然后对用户说,你看我怎么样怎么样。

见证叙述和个案研究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,缺乏比较性的信息。这种见证叙述和个案研究有着高度的误导性,严重阻碍我们科学地理解问题。

个案与见证叙述没有价值,是因为没有控制变量,受多方面的干扰,比如,安慰剂效应能带来大量的个案与见证。什么是安慰剂效应?就是一个病人,由专家或者医生给他喝白开水, 然后谎称给他喝的是特效药,病人得到了心理安慰,这种情况对病情会有一定的好转。

据研究,安慰剂效应在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是 29%,十二指肠溃疡是 36%,偏头痛是 29%。各类庸医骗术大行其道,凭借的就是大群体诊疗提取“自愈者”,并利用对疗效满意患者的见证叙述,引导场面。

个案与见证叙述看起来可信,一是因为它们比干巴巴的理论更为鲜活生动。二是心理学理论中的巴纳姆效应。前面提到过的星座性格分析,就是典型的巴纳姆效应。

巴纳姆效应是 1948 年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,由心理学家伯特伦·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,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。这种描述即使十分空洞,但有些人仍然认为它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,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。

比如,在星座性格分析中,说摩羯座的人:性格心怀大志、坚忍不拔、有强烈的进取心、精神世界的领袖,矛盾结合体。摩羯座的人一听,就会觉得,好像是这样子的哦,自动对号入座。这就是巴纳姆效应在起作用。

第三个因素是,将相关的事物理解成因果关系。

两个变量相关,并不一定代表它们就有因果关系,也可能是这两个变量都与第三变量有关。或者说,存在相关,不能确定哪是因,哪个是果。比如,四肢发达的人,学习成绩并不好。这两个是相关因素,但并不是因果。四肢发达,体育成绩好,学习成绩不一定就不好。

第四个因素是概率。

心理学和其他大多数的学科一样,得到的是概率性结论,并非 100%的都正确。人们虽然知道概率,但在生活与实际中,却很少会运用概率,这就导致人们认知上的错觉。比如,人们经常因个案的鲜活性被迷惑而改变看法。

第五个因素是偶然性。

个案和单一事件具有很高的偶然性。因为这种偶然性的作用,我们不能准确预测每一个个案。比如,表示自己可以在个体上进行预测,是临床医生经常犯的错误。然而,事实上,心理学做出的预测是对总体趋势的概率性预测。

一般来说,大众喜欢事物的规律性,不承认偶然,希望能控制偶然,并将偶然朝自己愿意接纳的方向幻想出一个因果关系。这就导致大众对偶然性事件会经常出现认知偏差。

无巧不成书,所以,你要多相信巧合,不是所有的巧合都有因果,都有阴谋。

虽然公众对心理学话题非常感兴趣,但并不代表公众就喜欢真正的心理学。真正的心理学不招人待见的原因有七点:

1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决定了它会冲击人类的世俗智慧。

在第四节的时候,我们就讲过,心理学科学往往与世俗的智慧相冲突。相冲突的后果是什么呢?假想一下,当你与一个心理学科学家一起聊天时,你说一句俗语或者谚语,然后心理学家就冒出来说,哥们,这个是错误的观点。再发表一下你对别人的看法时,心理学家又会说, 这个观点是不可证伪的。你只能感叹一句,哥们,还能不能好好聊天?

而且,在真正的心理学科学大行其道的时候,你会发现,会有很多权威人士因此而下岗失业。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成果,会对他们的地位和语言的权威性形成巨大的冲击。不仅仅如此,大众媒体,也没办法混生活了。因为大众媒体也是喜欢用个案与见证叙述的群体。

2、江湖骗子们常借心理学贩卖伪科学骗术,让人们对心理学有了诸多误解。

如今,类似色彩性格学、星座性格学说、各种潜能开发班等等行业,它们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集体。这些利益团队打着心理学的旗号,招摇撞骗。报纸、图书、电视、广播节目、各类新媒体等传播渠道,也因各种利益关系而推波助澜。各种组织和协会也蜂拥而来。简而言之, 伪科学是一个油水非常丰厚的行当,无数人靠公众的盲从、盲信而获得利益。

3、人们过度神化心理学,以为它能解释一切问题,却被告知其实不能。

心理学相对于其他科学,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学科,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学科。很多问题悬而未解,也有很多问题根本不是心理学能解释得了、能解决得了的。比如,关于超能感应,关于梦的解析,关于读心术,这些都不是心理学所能解决的。

出于对人生的无奈,出于对命运的恐惧,往往大众对这些问题都是最感兴趣的。结果发现, 真正的心理学无法解决这些,就转而去信伪科学了。

4、市场需求导致被包装过的伪科学比真理更广为流传。

伪科学之所以比真理更广为流传,就在于各类团队或个人出于利益的目的,过度营销。在营销中,有趣的东西比无趣的更受欢迎,故事叙述比论证过程更受欢迎,夸张与生动比冰冷的数字更受欢迎。

5、心理学家的贡献常被其他学科掩盖。

心理学领域往往和其他科学领域有很多的交叉研究,导致这些年心理学家的含义已经含混模糊了。许多心理学研究者在标识自己时,往往把自己的研究专长加在心理学家之前,例如自称,认知心理学家,进化心理学家,神经心理学。而有的人呢,干脆放弃心理学一词,例如, 神经科学家,认知科学家等。

6、从业者的不科学行为践踏了心理学科学。

很多自称为心理专家的,他们不规范不严谨的行为,也破坏了公众对真正心理学的看法。曾经看过一个所谓的心理学专家,他称抖腿的行为是因为心理压力。其实,抖腿可能是因为无聊,或是因为从小养成的坏习惯,也可能是因为犯了抽搐症。

7、心理学产生于一个民主的时代,每个人都可以发出哪怕是错误的声音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我们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。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, 如果没有这些理论,可能我们很难活下去。比如,我们在评论一个人时,就会援引这套理论, 说这个人之所以受欢迎,是因为面相和善,或者经常微笑。

在很多人眼中,这套理论往往会与真理的心理学科学相混淆。我们个人的心理学知识,多数是菜谱式知识,我们没有深刻地探究这套理论是否真的有道理,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区分这种个人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学科学,就在于能否通过科学评估。可惜的是,个人是不具备这种系统性的评估条件和知识的。

心理学科的理论必须符合可证伪的标准,这就是心理科学与普罗大众的心理学的不同之处。

《和伪心理学说不》这本书就解读到这里了,不知大家有没有收获?最后,大家不妨思考几个问题:

1. 从操作主义来想一个问题,计算机能思考吗?判断的办法是什么?

2. 你的性格有点弱,这句话可以被证伪吗?为什么?

3. 高房价是购房热造成的,这句话对吗?为什么?

4. 巴纳姆效应对你起作用吗?你相信星座学吗?你认为你的星座性格分析说的是不是你?

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《(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)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简单》之后,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?想要了解更多,敬请关注www.qixingcap.cn,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。

推荐文章:

  • 日文转换罗马音在线翻译
  • 宋体英文可以商用吗
  • 泰语翻译官官网
  •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英文
  • 隐形内衣英文缩写
  • 很的英文怎么说
  • 随便你英文缩写
  • 老鼠的英文mouse和rat有什么区别
  • 中秋节的英文翻译怎么读
  •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策翻译
  • Tag: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
    欢迎分享转载→ (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)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简单
   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cd-17.com/zhongyiying/14622.html

    中译英栏目本月最新文章

    本站最新文章

   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

    Copyright © 2021-2022 七星号-(www.ccd-17.com)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