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星号

栏目分类:
返回
快速导航关闭
当前搜索
当前分类
热门搜索
七星号 > 教育问答 > 正文

(教诲的近义词)谆谆教诲的近义词

作者:用户投稿 发布时间:2024-10-21 05:09:26 阅读次数:

王阳明(1472-1529),名守仁,明代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和军事家,官至南京兵部尚书,封新建伯,谥文成。

王阳明一生坎坷,历经磨难,但崇德尚义,文韬武略,成就卓著,尤其是他创立的“心学”体系,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,影响深远,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、儒学集大成者孟子、理学集大成者朱熹,并称为“孔孟朱王”。其学术流传至今,堪称学界巨擘、“百世之师”。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皆居绝顶”,为“明第一流人物”。

王阳明一生传奇,文韬武略,“乃明第一流人物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皆居绝顶”,五百多年来,一直为后人所敬仰。

出身教育世家、状元名门的王阳明,在祖父王伦、父亲王华的教育影响下,28岁起随父同朝为官,后因直谏宦官刘瑾之害被贬谪贵州龙场,历经“百死千难”之后,终于悟得“良知”学说,并开启了他平定西南的戎马一生。讨江西宁王之叛,平闽赣两广民寇之乱,次次都是临危受命,屡建奇功,用兵之神,无人能出其右。正如《明史》评价:“终明之世,文臣用兵制胜,未有如守仁者也

王阳明功成名就,萌生出归乡隐居之念,故在诗中有"何时却返阳明洞"之句。此时正是朝廷需要王阳明效力之时,岂能让他回家清闲。但是,家中有正宪儿,时年十一岁,正是切须教训之时,趁叔父回家之便,随带一纸"家训"以教训儿子。于是便有了这则《示宪儿》的《王阳明家训》。他希望家人对正宪儿严加教训,读书学礼,从"心地"开始,以德行着手,将儿子培养成为"良士"。

幼儿曹,听教诲:勤读书,要孝悌;学谦恭,循礼仪;节饮食,戒游戏;毋说谎,毋贪利;毋任情,毋斗气;毋责人,但自治。能下人,是有志; 能容人,是大器。凡做人,在心地;心地好,是良士;心地恶,是凶类。譬树果,心是蒂;蒂若坏,果必坠。吾教汝,全在是。汝谛听,勿轻弃。

"幼儿曹"中的"曹"字是"等、辈"之意。"幼儿曹"意为:孩子们。后面所有话语均通俗易懂,完全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。诗的对象宪儿是王阳明养子王正宪。

王阳明家训无论是"三字经"载体,或是"心学"的内容都适合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范本。作为训蒙学的教材,其三字经的载体适合小孩子诵读,音调和谐押韵,读来朗朗上口,即使儿童不一定字字都懂得很透,也足以启发其想象,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有念头,有学头,促进他们求知的欲望。因此,王阳明一贯主张用诗教作为蒙学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。

就其内容而言,王阳明家训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深相契合。第一,王阳明倡导文明和谐的伦理道德,其家训说:"勤读书,要孝弟;学谦恭;循礼仪。"第二,王阳明表彰向上的日常规范,其家训说:"节饮食,戒游戏;毋说谎,毋贪利。"

宣扬"知行合一,致良知"心地善良的"心学"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,其家训最后一部分揭示"心学"精髓--"凡做人,在心地;心地好,是良士;心地恶,是凶类",强调"心"之重要,这个"心地好"便是崇尚"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;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;爱国、敬业,诚信、友善"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规“三字经”,言简意赅,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怎么去做人,如何做个好人。如今看来,这倒更像是王阳明对祖辈教育自己的追忆与总结,字里行间,融入着自己从小接受“蒙以养正”教育的点点滴滴,也寄托着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

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,主张“蒙以养正”,把勤读书、早立志、学做人、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。由于长年在西南边疆为官、征战,家书成为王阳明开展家族教育的主要途径,现存《王阳明全集》收录了大量王阳明对兄弟、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,字里行间,融入了他对整个家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。其中《示宪儿》这篇被称为王阳明家规“三字经”的家书堪称经典之作,整篇家书,歌谣体式,三字一句,共三十二句,一韵到底,朗朗上口。后来,王氏后人秉承了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,形成了以“三字十二条”为代表的姚江王氏族箴,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。除此之外,王阳明还把家规理念运用于社会教育,以家族历代传承的家规理念和毕其一生的心学研究为基础,向王学弟子们和西南边疆百姓广授教育树人之道,倡导文明礼仪乡风,被后人誉为“百世之师”。

一;勤读书

汝在家中,凡宜从戒论而行。读书执礼,日进高明,乃吾之望。

吾平生讲学,只是“致良知”三字。仁,人心也;良知之诚爱恻怛处,便是仁,无诚爱恻怛之心,亦无良知可致矣。汝于此处,宜加猛省。

——摘自王阳明家书《寄正宪男手墨二卷》

你在家里,一切应该遵从训戒来行事。勤读诗书、执守礼制,一天比一天进步,这才是我对你的期望。

我平生讲学,就“致良知”三个字。仁,指的是人心;良知而引发诚意、真爱、悲痛、忧伤,这就是仁,没有诚爱恻怛之心的,也就达不到良知了。你看到这里,应该加以好好的省悟。

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,以至到了规劝不止、学不思进的地步,父亲(王华)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,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。从此以后,勤读书、戒游戏、做良士、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。

功成名就之后,王阳明才深感父亲当初的用心良苦,虽已是一代名儒,但盛名之下,仍时不时自嘲年少不思学业的幼稚,或许这也是他后来特别看重族中子女学业的原因所在。

尔辈须以仁礼存心,以孝弟为本,以圣贤自期,务在光前裕后,斯可矣。吾惟幼而失学无行,无师友之助,迨今中年,未有所成。尔辈当鉴吾既往,及时勉力,毋又自贻他日之悔,如吾今日也。

——摘自王阳明家书《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》

【释义】

你们必须时刻牢记仁礼,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,把做圣贤作为对自己的期望,为前人争光,为后人造福。我只是可惜小时候太顽皮学习不够刻苦,又没有老师朋友来好好督促我,所以到了中年,也没取得什么成就。你们应当吸取我年轻时的教训,抓紧时间努力,不要给自己的将来留下遗憾,就像我现在这样。

今教童子,必使其趋向鼓舞,中心喜悦,则其进自不能已。譬之时雨春风,沾被卉木,莫不萌动发越,自然日长月化;若冰霜剥落,则生意萧索,日就枯槁矣。

讽之读书者,非但开其知觉而已,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,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。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,调理其性情,潜消其鄙吝,默化其粗顽,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,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。

——摘自王阳明《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》

【注释】

此文为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王阳明平定江西的动乱后,为晓喻南赣各县父老乡亲、兴立学社而颁布的文告。

【释义】

现在教育孩子,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,多加鼓励,使他们内心喜悦,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。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,滋润了花草树木,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,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。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,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,一天天地枯萎。

教导他们读书,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,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,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。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,引导他们的志向,调理他们的性情,潜消默化他们粗俗愚顽的秉性,这样使他们每天在学习礼仪方面有所进步而不觉得艰难,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中正平和。

古人一直相信读书的多少是家世的象征,书香门第多官宦世家也是事实。而王阳明读过的书可以说是汗牛充栋,数不胜数。但是在中年王阳明回想起来却总结出,自己走了很多弯路,值得多读的书并不多,早年沉溺于佛道辞章浪费了太多时间。那么什么书才是值得读的呢?王阳明给我们开了书单。

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

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

不错,正是四书五经,这些书都是在宣扬着人类最纯粹的善,摒弃人类最卑鄙的恶。

我们知道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,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,只有进入你内心被你认可的才是真理,如果你不认可,先记下来,就算不理解也不要轻易诋毁,显示自己的“智慧”。

二;重孝悌

孝悌传家,历来是这个家族的传统。

先祖王纲,七十而终竟在沙场,最后靠十六岁儿子彦达以死抗争才得以羊革裹尸还乡。从此,彦达“痛父死,躬耕养母,终身不仕”,父忠子孝,堪称典范。

王阳明祖父王伦,素以孝闻乡里。微薄的家塾收入除了供养老母,还收养了独孤的弟弟。后来儿子王华状元及第,王伦又把朝廷拨付给他的一半俸禄给了弟弟。

父亲王华,年过古稀,仍坚持每天向母亲岑氏拜舞起居礼,甚至为了逗其开心,朝夕扮童子与之嬉戏。岑氏百余岁而终,孝道立身的儿子王华功不可没。

后来王阳明曾四疏朝廷要求回乡为祖母岑氏省葬。即便是去世的前一个月,仍不顾病危,取道增城,只为祭祀先祖王纲。可见祖慈子孝,王阳明是深受影响的。

百善孝为先,我们都知道想要过得好一定要孝敬父母,积攒福报,否则就算富了,德不配位也一样要出事破财。但是孝敬父母是怎么做的呢?打电话,邮礼物,转钱,带父母去旅游?王阳明给了我们解释,心外无物,孝顺父母要放在心里,自然就知道怎么做而不会流于形式,成为演员。傅凤是安徽祁门人,以孝顺父母为志向,决心考取功名让父母过上好日子,最后由于读书过于用功而病倒。走投无路找到王阳明的时候,王阳明说他是最不孝顺父母的人。傅凤不解,圣人言,为了功名把自己搞成病夫,让父母担心照顾,这是孝吗?

这里还要秉持心学的一贯理论,既然心外无物,我们的孝必须要和父母建立起感应才是真的孝。如此,我们知道知行能合一靠的是对象的配合,父母到底需要什么?是一定要你出人头地吗,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你平安喜乐。

我们在孝顺父母时经常会犯这种错误,父母最担心的事情我们都不放在心上,父母担心我们的婚姻,我们把给爸妈买衣服当做孝,不理会相亲的安排。父母想让我们陪伴,我们不理会,只是寄钱回家,把父母的念叨当做耳旁风。

同样的道理也适合悌,悌是平辈之间的爱,当然男女关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爱,爱是一个人的事情吗?你自己对人家好,不在乎人家的感应和互动,这是爱情么?这是真正把对方放在心里了吗?在王阳明看来,这就是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,不愿意面对现实。

三:学谦恭

今人病痛,大段只是傲。千罪百恶,皆从傲上来。傲则自高自是,不肯屈下人。故为子而傲,必不能孝;为弟而傲,必不能弟;为臣而傲,必不能忠。

汝曹为学,先要除此病根,方才有地步可进。“傲”之反为“谦”。“谦”字便是对症之药。非但是外貌卑逊,须是中心恭敬、撙节、退让,常见自己不是,真能虚己受人。故为子而谦,斯能孝;为弟而谦,斯能弟;为臣而谦,斯能忠。尧舜之圣,只是谦到至诚处,便是允恭克让、温恭允塞也。汝曹勉之敬之,其毋若伯鲁之简①哉!

——摘自王阳明家书《书正宪扇》

现在人的毛病,大多只因一个傲字。千罪百恶,都从傲上来。人一旦傲了,就会变得自以为是,不肯在别人面前屈服。所以,为子而傲,必然不是个孝顺父母的人;为弟而傲,必然不是个孝悌兄长的人;为臣而傲,必然不是个忠臣。

你等为学,首先要除去这一病根,才会取得更大进步。“傲”的反义词为“谦”。“谦”字便是对症治“傲”的药。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,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、节制、礼让,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,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。所以,为子谦虚,就能做到孝父母;为弟谦虚,就能做到悌兄长;为臣谦虚,就能做到忠君主。尧和舜之所以成为圣人,是谦虚到了至诚的境界,那便是既有内心的诚实、恭敬和谦让,又有外在的温和之色、恭逊之容。你等应该以此勉励,遵记教导,千万不要出现像“伯鲁之简”那样的情况!

谦恭这个词大家有长期的误解。谦虚的反面是什么?是胜心!不是骄傲,骄傲是胜心得到满足的反应,自卑也是不谦虚。

王阳明说,人最可怕的是有执念,有人执着于财富,有人执着于名,有人执着于权。得到了飞扬跋扈,得不到心有戚戚。谦虚的人知道自己和众生一体,谦是一切善的根基,万物一体,我们自然没有傲慢轻视,更不会自惭形秽,我们对待万物自然是谦恭,谦卑,谦和的。也就不存在谁高谁低,心里瞧不起谁,巴结谁的问题。

人如果有不谦之心做什么都会徒劳无功。人有了胜心,做职员会想着出风头,会搞乱同事关系。做子女会看不起父母,总想改变显示自己。做情侣会颐指气使,挑三拣四,自我中心。和朋友相处,会固执己见,看人下菜碟。抛弃胜心,我们才能看清楚是是非非,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尊重所有人的想法。

那么没有胜心,我们是不是就没有目标了?当然不是,我们的目标是自身,自心。光明良知,为善去恶是我们要下一生的功夫。

今天的学者很多人没有谦虚之心,自以为是,口出狂言,博人眼球,甚至借心学之言宣扬自身,王阳明听到了怕是要出来理论的。我们都是平等的众生,又何必要分高下胜负,我们的敌人只有自己。

圣人的思想体系何其完善,心学也是志在培养出完美人格的君子。我们要努力追随先圣的脚步,不断进步,提高自身。

四:循礼义

如今的瑞云楼已谓王阳明故居,但起初并非先生所营造,而是祖父王伦通过租赁得以安身的居所。“以布衣魁天下”的父亲虽为状元及第,却未曾给子女留下多少基业,即便在临终的最后一刻,仍不忘对子女礼存于心的教诲。

王华去世那天,正好碰上朝廷使者来传送进封新建伯旨意,面对这次措手不及的封爵,王氏家族已无暇去顾及。弥留之际的王华听说使者已到家门,说出了最后一句话:“虽仓遽,乌可以废礼?尔辈必皆出迎!”一直等到礼毕的消息后才瞑目而逝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王华一生为官,他非常清楚遵礼依规的重要,哪怕因仓促来不及好好准备,但起码的礼节不可少,规矩不能破。这也算是王华对这个官宦家族最后的政治交代,不仅仅对王阳明,对整个家族都是铭记一生的教训。

五:节饮食,戒游戏

《黄帝内经》上说“饮食有节”,这是古人对于饮食的态度。

王阳明曾说,“夫志,气之帅也,人之命也,木之根也,水之源也。”志气是一个人的气场,立命的根本,所以如果贪婪于游戏的嬉乐和口舌之快,那你将来势必会一事无成。

“饥来吃饭倦来眠,只此修元元更元。说与世人浑不解,却于身外觅神仙。”这是王阳明的《养生歌》,通俗易懂,意义却极为深远。依王阳明之见,养生要由修身来体现,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。

王阳明告诉家人要“节饮食”,分为三个层次。首先,饿了就吃,但不能吃太多,只要保证我们身体的能量即可。不但不能吃太多,而且要量力,这个“力”是经济基础。

饿了吃饭是天理,但如果超出你经济基础的大鱼大肉,这就是人欲。其次,饮食不可断,不能用外力阻止人的身体需求,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。最后,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吸收,否则不如不吃。

王阳明所谓的“戒游戏”,不是彻底和那些游戏断绝往来,而是要以道与志向贯穿游戏。“虽小道必有可观,”王阳明说,“如虚无、权谋、术数、技能之学,非不可超脱世情。若能于本体上得所悟入,俱可通人精妙。但其意有所著,欲以之治天下国家,便不能通,故君子不用。”

六、毋说谎,毋贪利

王阳明训导家人“毋说谎”,因为说谎意味着欺骗良知,非致良知。良知说“是”,你偏说“非”,良知说“非”,你偏说“是”。长此以往,形成惯性,就成了口是心非的人,成了个虚伪的人。不但别人鄙视你,纵是你本人,因常和良知作对,也会受到良知的谴责。

如此,有何修身养性可谈?所以,王阳明讲“毋说谎”,只要人依良知而行,要诚意。阳明心学认为,良知无善无恶,但良知所发出的“意”却有善恶,这个“意”就是念头,我们要在事情上依良知的指引正我们的念头,这就是诚意。

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,必有事焉(心上无时无刻不存天理、去人欲),所以“毋说谎”,只是个具体要求,王阳明希望家人后辈真正做到的是“诚意”。

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,王阳明告诫家人毋贪利,并不是说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,而是主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,让良知流行其中,所以“毋贪利”其实是让人省察克治,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。

崇祯十四年王阳明六世孙王贻杰进京入朝,后统管江西都指挥使司,去世后才发现其竟然囊无积蓄,最后靠官场挚友的资助才得以回乡归葬。一个朝廷的二品官阶,清廉至此,着实让人肃然起敬。

五百多年以后,我们仍能通过一封封阳明家书,看到这位老人一生“诲人不倦”的执着,“尔辈须以仁礼存心,以孝弟为本,以圣贤自期”;“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,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”,句句箴言,犹如耳畔,日久弥新。

七:毋任情,毋斗气

人的确是有感情的动物,但老天给我们这种感情时,不是让我们来挥霍、放纵它的。流露情感时要适度、适可而止。如果无法做到适度和适可而止,那就是任情。人如果不能控制过度的情绪,就最终会成为情绪的奴隶,为其所驱使。

凡是得意时就喜不自禁,失意时就怒气冲天,这就叫人被情感所左右,何曾自己做主?牛马被人用绳子穿过鼻孔,人拉着,要走就得走,要止就得止。当泛滥的情绪主宰你之后,你根本关注不了当下,分不清对错的念头。

《增广贤文》中说:“心似平原走马,易放难追”。这正是告诫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感情,合理地表露情绪,这样才能提升人生的质量和敏锐度。

在人生中,很难做到不斗气。有人问王阳明,人若忿懥(生气)了该怎么办?王阳明回答:“忿懥几件,人心怎能无得,只是不可有耳。凡人忿懥,着了一分意思,便怒得过当,非廓然大公之体了。故有所愤懑,便不得其正也。

如今于凡愤懑等件,只是个物来顺应,不要着一分意思,便心体廓然大公,得其本体之正了。且如出外见人相斗,其不是的,我心亦怒。然虽怒,却此心廓然,不曾动些子气。如今怒人,亦得如此,方才是正。”

这段话大致意思是,生气这东西,人人都会有,但你不能过。你生气的时候,其实就是把外来的东西强行纳入到了自己心上。和它一较劲(斗气),就完全不符合天理了。那么,如何应对生气呢?

王阳明的办法很有点阿Q精神:当自己为某事生气时,你就把某事当成是别人的,比如你被人揍了一顿,你就把它当成是别人被揍了一顿。这样一来,你虽很怒,怒气却未能让你失去控制,时间一久,你也就恢复平静了。恢复平静,就是天理。这也就是毋斗气。

八:毋责人,但自治

责备别人是件轻快活,上下嘴唇一碰,就完事了。责备了别人后,也不必再有后续工作。但责己就特别麻烦,凡是责己,是自己必有错了。认识到了错误后,就要否定自己,然后还要改正,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而且耗费气力。人往往好逸恶劳,所以,很多人都在责人而不责己。

但实际上,责己是真切的为自己好,而责备别人却对自己毫无益处。有句古话说的好:“来说是非者,便是是非人”,“毋责人”,遇事不要“只见得人不是,不见自己非”,若能“反己,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”。

自治,就是自己治理自己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。自我管理,听上去很大,其实无非就是责己。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,加以改正。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,正如王阳明所说的,你哪里有时间去责人?

九;能下人,是有志;能容人,是大器

那些盛气凌人,看不起别人的人,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。一个有修养的君子,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,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;其次,他们看不起别人,无非是因为别人不如他,但是未必别人以后也不如他,所以说,这是目光短浅。

一个有志向的君子,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、远处,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,也会谦卑自牧,清静自守,绝不会盛气凌人。

能容人,是大器。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王旦是宋代的宰相。一天,宋真宗向王旦“告密”说:“卿虽称其美,彼专谈卿恶”,意思是,你虽然总说寇准好,寇准却专门说你坏。

王旦听后,也不生气,笑着说:“按道理应当这样啊。我任宰相时间久,处理的政事多,缺失也必然多。寇准对您从不隐瞒,可见他忠诚直率,这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。”

一次,中书省的文件送到枢密院,因为文件不合格式,寇准阅后,便报告了宋真宗,王旦因此受责。不出一个月,枢密院的文件送到中书省,也有不合格式的地方,秘书觉得正好以牙还牙,高兴地把它呈给王旦,王旦却让秘书把文件送还枢密院,让寇准修改后再送来,寇准想起自己的作法,不禁汗颜。

十:凡做人,在心地

“凡做人,在心地:心地好,是良士;心地坏,是凶类。譬树果,心是蒂;蒂若坏,果必坠。”这是王阳明家训的尾声,琅琅上口、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深思一生。

“致良知”是阳明心学的核心。良知就是“好心地”。有人问王阳明:“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,而人人皆有,为何会有恶人?”王阳明回答:“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。”

看到这里,很多人会认为,恶人的良知被遮蔽,就是良知不能发挥作用,分不清是非善恶,于是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。所以,良知就是心地,良知光明,就是良人;良知被遮,就是恶棍。

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。王阳明早就说过,良知无论光明还是被遮蔽,它都发挥作用,也就是说,它肯定能判断出是非对错。但是,恶人不会执行良知的命令,甚至反其道而行之。

良知永远是向善向“是”的,但是,我们的心所发出的意(念头)却是有善有恶的。所以王阳明要求我们要诚意——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念头——即正念头。

而心地,原本是佛教用语,指的是存心、用心。存心就是光明良知,用心就是诚意。归根结底,所谓“心地好,是良士;心地坏,是凶类”说的就是:念头正时是良人,念头歪时是坏人。

所以,做人在心地,就是在念头。这件事,你的念头是好的,你就是好人;那件事,你的念头是坏的,你就又成了坏人。

我们可以从西汉宣帝时的宰相丙吉身上得到证明。丙吉有一天出门办事,见到一群“古惑仔”正在血拼,有人已满脸血污,倒地不起。丙吉却似没看到般,就从械斗现场走过。

出了城就是郊区,有人驱着一头牛走过,那头牛气喘吁吁,伸长了舌头,有气无力地缓缓前行。丙吉急忙让车夫停下牛车,上前查探,如同医生检查病人一样认真。回来的路上,他的车夫忽然说道:“老爷,我就不明白了。”丙吉问:“你怎么啦?”车夫说:“生死事大,您见到有人械斗,置之不理。可看到一头牛,却跑上去嘘寒问暖。牛比人大?”

丙吉说:“这你就不懂了,打架斗殴的事自有京城治安官负责。而那头牛喘得厉害,我担心是天热的原因。现在刚进入春天,如果天气炎热的话,那么老百姓今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。我身为宰相,黎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是要管的,打架斗殴的事不是我管的。”

后人评价说,丙吉识大体。冯梦龙却嘲讽道:“牛体比人体大,他的确是识大体。”人命关天,丙吉不管,这就是念头不对,此时,他成了坏人。牛吐舌头,他下车询问,所抱的念头是对百姓收成的担心,这个时候他又成了好人。

有人向王阳明请教道:“我秉性平直,安分守己,遇到口才好的人,就特别惭愧,恐怕这是先天基础太弱,后天无法补救吧?”王阳明回答:

“你这是重外轻内。如果平时能集义(积累善念善行),则浩然之气至大至公,充塞天地,自然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、贫贱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;自然就能通晓人讲话背后的意思,凡是那些弄虚作假的言语在你面前根本无从藏身。若能做到这点,你有什么可惭愧的!集义就是致良知。心得其宜为义,致良知就是心得其宜了。”

此人又问:“我因和弟弟谋划一件事,结果没成功,还连累了很多人。后来反省,都是因为不老实的缘故,您怎么看?”王阳明回答:“所谓老实,须是实在地致自己良知才能得到,不然恐怕所谓老实,正是不老实。”

此人再问:“我听说有个县官清廉异常,退休后险些贫困而死,我就跑去给了他些食物,回来后感觉很舒服,自以为有所得,我觉得‘自以为有所得’,恐怕不太好,您认为呢?”

王阳明回答:“你既然知道‘自以为有所得’不太好,其实就是在致良知。做善事,本是天理。若有一分意思在,就是私了,就不是致良知。”

“若有一分意思在,就是私了”,这就是念头不正,心地就不好了。

佛家讲,“一念天堂,一念地狱”;儒家说,动机最重要;王阳明则说,要真诚地对待你的意(念头),时刻提防它。其实大家说的都是一回事:好人和坏人,不是永恒的。它们在互相转变,转变的玄机就是我们的念头!

明末的心学门徒高攀龙也有类似的家训:我儿生在世上,只想着怎样做一个人,这是第一重要的事,其他事都不要紧。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说,只消看看《大学》这本书即可。按书上说的去做,就不会有错。

自古以来聪明、通达、明智的人,还有那些圣贤豪杰,对这一点看得最透彻、做得早,所以他们名垂千古、永不磨灭。如果听到这些话还不信,那就是平庸、蠢笨的人,应该猛醒过来。

王阳明告诫家人时用的比喻非常贴切,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,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,如果蒂不好,果子会受到影响;如果蒂坏了,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,甚至烂掉。

做一个好人,从眼前看,得不到什么好处,但从长远看,却是占了大便宜;做一个不好的人,眼前可以得到一些好处,但从长远看,必然要吃大亏。学习王阳明家训,在实际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,做一个“心地好”的人,如此定会对自己大有益处。

在中国历史上,王阳明是一座丰碑。作为心学集大成者,他与儒学创始人孔子、儒学集大成者孟子、理学集大成者朱熹,并称为“孔孟朱王”。后人评论说:他是中国历史上立德、立功、立言最为杰出者之一。

古来圣贤皆寂寞。但思想的光芒,终会穿透迷雾,烛照人心。在今天,当我们再度研读王阳明时,我们又能从先贤留下的精神财富中,获得哪些有关做人做事的启迪?

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

修成光明之心,方能抵抗诱惑

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《(教诲的近义词)谆谆教诲的近义词》之后,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?想要了解更多,敬请关注www.qixingcap.cn,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。

推荐文章:

  • 欲穷千里目更一层楼全诗
  • 气吞斗牛和气冲斗牛区别
  • 列宁资料简介那国人
  • 爸爸去哪儿第五季
  • 鞍山市鞍钢高中校长
  • 关于大自然的古诗10首五言
  • 一年的最后一天是除夕吗
  • 折桂蟾宫什么意思啊
  • 经典心情语录
  • 学在官府,以吏为师
  • Tag: 教诲的近义词
    欢迎分享转载→ (教诲的近义词)谆谆教诲的近义词
   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cd-17.com/know/20634.html

    教育问答栏目本月最新文章

    本站最新文章

   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

    Copyright © 2021-2022 七星号-(www.ccd-17.com)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