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星号

栏目分类:
返回
快速导航关闭
当前搜索
当前分类
热门搜索
七星号 > 成语 > 意思 > 正文

(菩提本无树庸人自扰之什么意思)菩提本无意,庸人自扰之

作者:用户投稿 发布时间:2024-10-23 02:07:14 阅读次数:
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菩提本无树庸人自扰之什么意思,以及菩提本无意,庸人自扰之对应的知识点,文章可能有点长,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,增长自己的知识,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

菩提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是什么意思

菩提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是什么意思

这个与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所做的偈语'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.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'的意思有些相似

出处:

在南北朝的时候,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,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,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,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。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。弘忍渐渐的老去,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,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,大家都做一首畿子(有禅意的诗),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。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,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,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。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,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:

身是菩提树,心为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

这首畿子的意思是,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,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,和种种邪魔。是一种入世的心态,强调修行的作用。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,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,都说好,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,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。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。

而这时,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,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—慧能禅师听到了。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,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,慧能是个文盲,他不识字。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,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。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,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,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
由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(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),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。是一种出世的态度,主要意思是,世上本来就是空的,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,心本来就是空的话,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,任何事物从心而过,不留痕迹。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,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,就是所谓的开悟了。

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,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,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,于是他叫来了慧能,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:写得乱七八糟,胡言乱语,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。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。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,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,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《金刚经》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,并传了衣钵给他。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,让慧能连夜逃走。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,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。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,曾派人去追慧能,但没有追到。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,创立了禅宗的北宗。

世间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。

释义:比喻常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,遇事生非,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烦。

出处:《新唐书》中的《陆象先传》。

原文:《新唐书·陆象先传》(陆象先)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、剑南按察使,为政尚仁恕。司马韦抱真谏曰:“公当峻扑罚以示威,不然,民慢且无畏。”答曰:“政在治之而已,必刑法以树威乎?”卒不从,而蜀化。累徙蒲州刺史,兼河东按察使。

小吏有罪,诫遣之,大吏白争,以为可杖,象先曰:“人情大抵不相远,谓彼不晓吾言邪?必责者,当以汝为始。”大吏惭而退。尝曰: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扰之为烦耳。第澄其源,何忧不简邪?”故所至民吏怀之。

白话译文:(陆象先)被罢去相位,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、剑南道按察使,处理政事崇尚仁德宽恕。司马韦抱贞劝谏说:“你应当严刑拷打惩罚来显示威严,不这样,百姓就会轻忽并且没有畏惧。”

陆象先回答说:“政事在于治理罢了,一定要用严刑峻法来树立威严吗?”最终没有听取(韦抱贞的意见),但蜀地百姓得到了教化。陆象先屡次升迁,做到蒲州刺史兼任河东按察史。小吏犯了错误,陆象先训诫他打发他回去。大吏向陆象先陈述、争辩,认为(小吏)应该受杖打。

陆象先说:“人情大概相,(你)说他不明白我的话吗?一定要责罚的话,应当从你开始。”大吏惭愧地退了下去。陆象先曾经说:“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端,(只是)庸人扰乱它,制造麻烦罢了。只要澄清源头,何愁不简明呢?”所以陆象先到的地方,百姓和官吏都怀念他。

扩展资料:

跟“世间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”意思相近的句子:

1、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——惠能《菩提偈》

释义:菩提是个觉道,又有什么树呢?心如明镜台,其实根本没有个台。本来就什么都没有,也没有一个样子,也没有一个图,或一个形相。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,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。

2、心空道亦空,风静林还静。——徐俯《卜算子》

释义:心为道本源,心道合一,内心无道则大道亦无,内心有大道则可成道,风是树林摆动的根源,有风则树动,风停则树林安静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_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

世上本无物-何处惹尘埃-世上本无事-庸人自扰之

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

对于第一句,我可以理解它指的是人的身体就像是一颗菩提树,而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明亮的镜子,我们需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,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和修炼来抗拒外面的诱惑,抵制各种邪恶,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。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,亦是佛家强调修行的一种超脱。

但对于后一句,说实话,我还没有真正参透内中的玄机与奥妙之处。朋友对我讲这其中暗指人生的烦恼和困惑都是来自于自己,静静想想也是,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于非分和过度的欲望追求,种种诱惑会使人内心的明镜蒙上尘埃。故古人有淡泊名利,宁静致远,既不抱怨贫贱又不仇视富贵,而对世俗,不随波逐流,面对权贵,又如雪峰坚守自己的高洁。这,是勇敢,也是骨气,更是一种豁达,而所有的一切都出自本心。

或许,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,充满了太多的诱惑,我们这种普凡大众还不能够做到古人那样的洒脱,可以放弃一切的追求,只有精神的意境,但我们可以也应该以一种宽阔的胸怀,长远的眼光,去辨正分析这个世界的问题,排解自身的庸扰,人生不如意,十有八九,面对挫折,面对苦难,我们一样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,豁达的情怀,我们虽有无限的失望,但还有无限的希望,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。

正如前人所讲: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!

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

世上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其实很多时候,烦恼都是自找的,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,首先要做到“心无一物”,放下心中的一切杂念,不为外物的悲喜所侵扰,才能够抛却一切的烦恼,得到内心的安宁。

萧伯纳曾经说过:“痛苦的秘诀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。”故事中的年轻人,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,却不知道这其实将带来更多的烦恼。许多烦恼和忧愁源于外物,却是发自内心,如果心灵没有受到束缚,外界再多的侵扰都无法动摇你宁谧的心灵;反之,如果内心波澜起伏,汲汲于功利,汲汲于悲喜,那么即便是再安逸的环境,都无法洗脱你心灵上的尘埃。正所谓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”,一切的杂念与烦忧,都源自动摇的心旌所激荡起的涟漪,只要带着牧童牛背吹笛、老翁临渊钓鱼的心绪,而不去自寻烦忧,那么,烦扰自当远离。

如何理解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这句话?

意思是:世上本来没有菩提树,因佛在此树下觉悟而得名菩提。心中明镜也不是什么灵台,并不需要做什么。世上一切皆是幻象,本来什么也没有。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尘埃。表达的主旨是看开一些,不必庸人自扰。

人生的真理,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。种如是因,收如是果,一切唯心造。人生会遇到很多挫折。有时候我们会抱怨:为什么我的运气这么差,为什么上帝不帮我。

生活,难,懂生活,更难。从前和现在,喜悲各占一半,我只能说,人生无常,我们谁也不知道谁在转角处等着谁。可是,总有这样的一个人,这样的一些人,承接我一世坎坷,给我一生欢喜。

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,那样子会很痛苦。得意时要看淡,失意时要看开。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放下的。只有放得下,才能拿得起。

有些路,只能一个人走,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,因缘而起,因缘而散。人生这条路,注定了孤独的,如果够幸运,有人能够相伴一段,有说有笑,已然足矣。能够相伴多久,又何必强求。

昨天是命,已成定数;明天是运,一切皆有可能;今天的一切是命运的根本。把今天过好,命就好;把今天用好,运就好;把今天过好用好,命运就好。

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,不要欺骗你自己。凡事不必苛求,来了就来了;遇事不要皱眉,笑了就笑了;结果不要强求,做了就对了。

生活就是一种简单,心静了就平和了。不要去拒绝忙碌,因为它是一种充实;不要去抱怨挫折,因为它是一种坚强;不要去选择沉默,因为它是一种伤害;不要去拒绝微笑,因为它是你最大的魅力!

世间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

心海拾贝20211028

唐玄宗时期一位宰相,名叫陆象先,此人为官清廉仁厚,一身正气,深得手下官吏和百姓爱戴。陆象先是在太平公主当政期间被举荐为相的,却并未曲意迎合,而是极力反对太平公主的废帝计划,唐玄宗因此得以保全。后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,太平公主被杀,一众党羽尽被铲除,不仅如此,玄宗还搜集一份当初支持唐睿宗和太平公主的官员名录,交由陆象先搜捕。谁知,陆大人却把名帖一把火烧了,皇帝非常生气,欲治其罪。陆大人解释道:为人臣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,这些人都是义人,杀了他们既不能体现陛下的德行天下,又不能安定民心,毫无意义,不如由他们去吧。后来,玄宗在各位贤臣辅佐下,实现开元盛世局面。

陆大人后来因事被贬为地方官,可是他没有抱怨,没有迁怒,而是一如既往仁爱为民。手下提议让他对百姓威严一点,这样大家才会害怕。陆大人说: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扰之为烦耳。”

世间本无事,不是无所事事、无事可做。世上有很多事,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为事业家庭孩子劳碌奔波。但纵观众生,有人面上含笑,逍遥快活,有人则愁眉苦脸,唉声叹气。同样的工作,有人觉得很充实很满足,有人嫌弃这那,一无是处。还有人因为蝇头小利惶惶不可终日,思想存在别人脑袋里,受他人摆布,为他人活着。这就是庸人自扰。

这又让我想起《坛经》中记载的一个故事:五祖弘忍一日召唤诸位弟子作偈,谁的偈悟得透彻,谁就是继承人。大弟子神秀悟性很高,作偈云:“身是菩提树,心似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!”正当大家拍手称快,齐声叫绝时,惠能作偈云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心中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此中境界,堪称极致!惠能是为禅宗六祖。

佛家追求六根清净,四大皆空。我们凡夫俗子虽不至于此,却也应该断掉过多的欲望,做到心无杂念,有属于自己的理念和原则,做一样事情就一心一意去做,不受任何干扰,结果自然心平气和、心情愉悦,也就无所谓庸人自扰这一说法了!否则你就会永远步别人后尘,说的难听点,闻别人的屁!

这是我没有做到的,也是我所要追求的!说说您的看法。

菩提本无树,何必惹尘埃,…这四句话是啥意思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佛性常清净,何处有尘埃的意思是菩提是个觉道,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,那菩提就变成物,而有所执着。你说心如明镜台,其实根本没有个台,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。本来什么都没有,也没有一个样子,也没有一个图,或一个形相,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。既然什么都没有,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。其寓意是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,教人不要妄想执着,才能明心见性,自证菩提。

这几句话出自《菩提偈》是唐代高僧惠能所写。惠能俗姓卢氏,三岁丧父,家境艰贫,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。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,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。初为行者,随众劳役,踏碓舂米。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,嘱付衣法,成为禅宗六祖。隐居十五年。弘忍入灭之后,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。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,弘法度众无数。

武则天、唐中宗闻其名声,多次敕书征召入京,他皆以老病相辞,竟不奉诏。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。其思想核心有二,一是自有佛性说,一是顿悟成佛说。在世界佛教史上,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。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,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,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,一直保留至今,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。

扩展资料:

关于菩提偈的来历,《坛经》第四节至第八节,有明白的记载:五祖弘忍“一日唤门人尽来”,要大家“各作一偈”。并说“若悟大意者”,即“付汝衣法,禀为六代。”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”弘忍知道后,“遂唤秀上座于堂内”,说是“汝作此偈,见即未到”,“若觅无上菩提,即未可得”,因而要他“更作一偈”。而“秀上座去数日,作不得。”惠能的偈语,即针对神秀的《无相偈》而发。据《坛经》所载,惠能本不识字,他先“请人一读”神秀的偈语,然后作此歌偈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菩提偈

菩提本无树,是什么意思

“菩提本无树”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,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,教人不要妄想执着,才能明心见性,自证菩提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修法,当看到启明星时而顿悟菩提本心。禅诗“菩提本无树”中的菩提,不是指树木的意思。这是六祖慧能一首禅诗里的话。他和神秀的禅诗中提到的“菩提树”、“明镜台”是来比喻自己对佛法的认识。而六祖“菩提本无树”中的“菩提”,则指的是真实本心。

菩提本无树什么意思

大概意思是:我虽然无意去招惹人世的杂物,可人世间的杂事杂物,就如同尘埃一般,会随风飘来飘去,又偏偏,你不沾惹,它却随风而至我的身边。

人世烦扰,本来就求一净土而已,不愿招惹是非,静心安坐一人。可惜,这人生在世,许多东西不是我们想与不想就可以要或不要。能安安静静的、心无杂念的做人。

这句话是化用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,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,教人不要妄想执着,才能明心见性,自证菩提。

扩展资料

原文:菩提偈

【其一】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佛性常清净,何处有尘埃!

【其二】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明镜本清净,何处染尘埃!

【其三】菩提本无(非)树,明镜亦非台。 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

【其四】菩提只向心觅,何劳向外求玄?听说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!

白话译文:“菩提”,古印度语(即梵文)Bodhi的音译,意思是觉悟、智慧,用以指人如梦初醒,豁然开朗,顿悟真理,达到佛的境界。偈,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。

【其一】本来就没有菩提树,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。 只要性空,哪会有什么尘埃?

【其二】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,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。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,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?

【其三】原本就没有菩提树,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。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,到哪里染上尘埃

【其四】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,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?以此进行修行自身,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!

创作背景:关于这首诗的来历,《坛经》第四节至第八节,有明白的记载:五祖弘忍“一日唤门人尽来”,要大家“各作一偈”。并说“若悟大意者”,即“付汝衣法,禀为六代。”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”

弘忍知道后,“遂唤秀上座于堂内”,说是“汝作此偈,见即未到”,“若觅无上菩提,即未可得”,因而要他“更作一偈”。而“秀上座去数日,作不得。”惠能的偈语,即针对神秀的《无相偈》而发。据《坛经》所载,惠能本不识字,他先“请人一读”神秀的偈语,然后作此歌偈,“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”。

作品赏析:

第一首偈,见于敦煌写本《坛经》。关于这首诗的来历,《坛经》第四节至第八节,有明白的记载:五祖弘忍“一日唤门人尽来”,要大家“各作一偈”。并说“若悟大意者”,即“付汝衣法,禀为六代”。

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: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”弘忍知道后,“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”,说是“汝作此偈,见即未到”,“若觅无上菩提,即未可得”,因而要他“更作一偈”。

而“秀上座去数日,作不得”。惠能的偈语,即针对神秀的《无相偈》而发。据《坛经》所载,惠能本不识字,他先“请人一读”神秀的偈语,然后作此歌偈,“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”。

这首偈,同神秀的那一首,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。神秀的那首“无相偈”,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,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。由于神秀强调“时时勤拂拭”,后人以其主张“拂尘看净”,称之为“渐修派”。而惠能的这一首,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,直接把握住“见性成佛”的关键,被称为“顿悟派”。

在《坛经》第二十节,惠能指出:“世人性本自净,万法在自性。思量一切恶事,即行于恶;思量一切善事,使修于善行。”这是惠能“顿悟说”的基础。在他看来,“愚人”与“智人”,“善人”与“恶人”,他们和“佛”之间,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。从“迷”到“悟”,仅在一念之间。这种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的思想,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,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。

第二首偈,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《无相偈》所作的。旨在说明“明镜”的清净,也即“自性”的清净,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。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《坛经》,但据郭朋《坛经校释》考证,这一首当属衍文。特别是前两句,虽调换了“身”、“心”二字的位置,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,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。

第三首偈,见于《六祖法宝·坛经》,流传甚广,为《全唐诗外编》所补录。据郭朋《坛经校释》考证,这一首是由《菩提偈》第一首演化而成,关键在第三句,由惠昕本带头,契嵩本、宗宝本因之,把“佛性常清净”改成“本来无一物”。郭朋认为这是一种误解:“《坛经》的首窜者,不仅不了解‘佛性’论,而且也不了解‘性空’说。”

其实,大乘佛教的所谓“空”、“无”,是就“妄心”、“妄境”而言;若就“真心”、“真境”而论,则决非“绝无”。  其实如来常说: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!看来郭朋还需进一步破执。

第四首偈,见于《大正藏·坛经》,着重讲修行方法。《坛经》第三十五节,惠能引佛言:“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接着说:“心但无不净,西方去此不远;心起不净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。” 《坛经》第三十六节说:“若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;自若无正心,暗行不见道。自若无佛心,向何处求佛!”

《坛经》第五十二节说:“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;自若无佛心,向何处求佛!”《坛经》第五十三节又说:“若能心中自有真,有真即是成佛因;自不求真外觅佛,去觅总是大痴人。”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,自我求佛,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。在他看来,求佛的人只图自悟,不假外示,心注一境,化难为易,自能达到目的。

作者简介:惠能(638—713),俗姓卢氏,三岁丧父,家境艰贫,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。二十四岁时,惠能辞母出家,前往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。初为行者,随众劳役,踏碓舂米。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,嘱付衣法,成为禅宗六祖。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,惠能多次遇险,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,隐居十五年。

弘忍入灭之后,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。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,弘法度众无数。武则天、唐中宗闻其名声,多次敕书征召入京,惠能皆以老病相辞,竟不奉诏。713年(唐玄宗先天二年),惠能赴新州入灭,时年七十有六。
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—菩提偈

好了,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,如果本次分享的菩提本无树庸人自扰之什么意思和菩提本无意,庸人自扰之问题对您有所帮助,还望关注下本站哦!

推荐文章:

  • 人生波澜壮阔的意思
  •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出自哪里
  • 小题大做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
  • 一衣带水什么意思网络流行语
  • 一针见血的意思和近义词
  • 急中生智的意思和造句
  • 苍翠欲滴的意思
  • 不求甚解的意思
  • 开膛破肚的意思是什么动物
  • 往事如烟的意思和造句
  • Tag: 菩提本无树庸人自扰之什么意思
    欢迎分享转载→ (菩提本无树庸人自扰之什么意思)菩提本无意,庸人自扰之
   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cd-17.com/cyys/26338.html

    意思栏目本月最新文章

    本站最新文章

   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

    Copyright © 2021-2022 七星号-(www.ccd-17.com) 版权所有